> 文章列表 > 财务造假手法

财务造假手法

财务造假手法

什么是财务造假手法

财务造假是一种企业管理中的不诚信行为,主要通过篡改财务数据、虚构收支信息等方式来掩盖财务问题,以达到误导投资者、蒙骗监管机构等目的。具体手法包括虚增收入、滞延费用、跨期确认收支、非经营性资产计提等。这些行为不仅扭曲了财务数据的真实性,也进一步破坏了企业的信誉和声誉。

虚增收入是如何造假的

企业虚增收入的常见手法包括:虚构销售订单、发票等相关凭证,通过退货回笼资金达到误导的目的;将销售收入记录在应收账款中,实际不存在实际的实物流转;在收入确认时将拖延处理的订单、计提预付款等实际不存在的收入计入财务报表。通过这些非法手段,企业可以在不实现财务指标的情况下虚增营收,以获得高于实际业绩的评价或获得更多融资机会。

滞延费用是如何操作的

滞延费用是指企业在实际发生费用之前,通过将其计入固定资产或长期待摊费用中的方式将费用认为负债持续核算。常见的操作手法包括:将营销费用、广告费用等当成长期待摊费用记录下来,并逐步计入收益;将应计费用、存货跌价准备等费用当成固定资产进行计提,以达到避免在短期内压缩盈利的目的。这种方式可以让企业减少当期费用对利润的影响,提高当前的营业收益,但也会扭曲现实情况,给随后的经营产生风险隐患。

跨期确认收支如何影响企业财务表现

跨期确认收支是指企业将实际的往来款项、收入、支出等在不同的财务周期间进行确认计提的行为。这一造假手法主要包括推迟往来款项的回流、提早计提收入和利润、拖延成本支出、合同延期确认等。在财务报表上,这样的操作可以使得后期业绩看起来更加强劲,增大企业的利润空间,从而提高财务表现以获得更多的融资或提高股票价格。但对企业的商誉形象却带来一定的损失。

非经营性资产计提如何捞取暴利

非经营性资产计提多出现在上市公司的财务公告中,主要是指企业因其它原因而持有的不符合其正常经营范围、也不能创造直接经济利益、仅仅是获取其他利益的资产计提情况。其中最常见的是大宗股权,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购买大量其他公司的股份,之后以创造利益为名义计提非经营性资产从而卡利润、骗补贴等。这样的策略在一定的条件下确实会带来一定的利益,但对企业的形象和品牌形象带来不可估量的风险。